从前,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: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。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,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,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。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,他狼吞虎咽,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,转瞬间,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,不久,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。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,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,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的海洋时,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,他也只能眼巴巴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。

又有两个饥饿的人,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的恩赐的一根鱼竿和和篓鱼。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,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。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一起分享,经过遥远的跋涉,当这一篓鱼吃完的时候,终于来到了海边。从此,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。几年后,他们盖起了房子,有了稳中有降自的家庭、子女,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,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。

心语:
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,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;一个人目标高远,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。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,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。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道理,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。

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,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。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,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,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。女作家挑了一朵花,说:“你看起来很高兴。”
“为什么不呢?一切都这么美好。”
“对烦恼,你倒真能看得开。”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。
岂料,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:“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,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,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。所以,当我遇到不幸时,就会等待三天,一切就恢复正常了。”
“等待三天”,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,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。它把烦恼和痛苦抛下,全力去收获快乐。
著名作家沈从文,在“文革”期间,陷入了非人的境地。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,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。后来,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。可沈从文毫不在意,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、画家黄永玉写信说:“这儿荷花真好,你若来……”
一句话,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,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。
“荷花真好。”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,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,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,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,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。
由此可见,影响一个人快乐的,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,而是一个人的心态。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、乐观、向上的心态中,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。

这样一个故事:一支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,在茫茫沙漠里艰难跋涉。烈日下,队员们个个口渴如焚、身心疲惫。这时水喝完了,可是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走上沙漠,缺水威胁着他们的生命。此刻,探险队队长拿出一只水壶,说:“这里还有一壶水,但在没有看到绿洲之前,谁也不能喝。”就这样一壶水,成了他们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,成了求生的希望所在。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着,在这壶水的支撑下,探险队终于顽强地走出了沙漠,挣脱了死神之手。队员们喜极而泣,用颤抖的手小心地拧开壶盖。谁也没有想到的是,里面缓缓流出来的,却是颗颗砂石。
信念的力量是惊人的,它可以克服万难。从古至今,很多人因为具有顽强的信念,在困厄的境地有了惊人之举。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:在这个世界上,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,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拥有一个信念开始的。
就像在撒哈拉沙漠艰难跋涉的探险队员一样,真正让他们走出沙漠的,不是因为还有那么一壶“水”可喝,而是因为“还有一壶水”的信念,在他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。

得到什么?

只有自己知道 要学的还没多 以前学的好多都忘记了 老师你要还我钱哦!!!